應對批評的10大策略,幫你戒掉「玻璃心」

September 14,2022
應對批評的10大策略,幫你戒掉「玻璃心」
作者:蘭迪·派特森  
來源:管理的常識(ID:Guanlidechangshi) 點擊查看原文


生活中,我們都不喜歡被批評,然而批評是不可避免的,並且,從某種程度上講也是有益的——它就像一面鏡子,幫助我們瞭解外界是如何看待我們的,從而能更快地提升自己,但即使知道這些,戒掉玻璃心,對我們每個人來說,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針對這個問題,本文為大家介紹了應對批評的10大策略與技巧,幫你緩解尷尬氣氛,塑造沉著冷靜的強心臟。



1. 放輕鬆,避免報復

批評會使你緊張,會讓你擺出防禦性或攻擊性的身體姿勢,會改變聲音的情緒基調,你也更難以想到有效的反應。
在你回應批評之前,慢慢地深吸一口氣,盡可能放鬆自己,鬆開雙手,釋放你臉上和身體的緊張感。
不要馬上將焦點轉移到對方身上。即使很想這麼做,但這場博弈會讓對方覺得你沒有聽他們說了什麼。
他們會生氣,或者更用力地重複負面反饋,越發沒有益處。

即使知道對方在相關問題上有弱點,但也請停留在原來的話題上。



2. 驗證對方的看法和情緒

如果你知道為什麼他們會這麼想,請說出來。
種方式能讓對方冷靜下來並與你理智地討論。

如果對方情緒低落,承認這一點:

「你真的很關心這件事」
「我知道這件事讓你感到不安」

對方會覺得你聽到了他們的話,從而放輕鬆,不再會那麼情緒化了。如此一來,你們便能更容易地溝通了。
有些間接批評的意圖是「把你惹毛」。
換句話說,對方希望你感到不安,這時,你只需忽略這張令人討厭的面孔或令人反感的評
論。



3. 部分同意

有時候,你不同意所有的話,但你可能會贊同其中一部分。
如果是這樣,讓對方知道這一點是很明智的。


「你說得對,我做的不如我想要的那麼好」
「你說得對,我當母親當得有點失敗」

批評具體的某一點(『你的技能』)才是對方的意思。誇張(『你太無能』)
只是因為人們在給出負面反饋時常常缺乏精確度。
一旦你把真正的話題放在檯面上,你們就可以公開坦誠地討論了。



4. 聆聽與等待

在回覆之前,讓對方表達完,靜靜地聽。最終,他們會放緩速度,更容易坦誠交流。
如果你回覆得太快,他們會感到話語被打斷,情緒也會逐步上漲。

聆聽批評並不意味著買賬,你聽到了批評,但不一定需要採納。



5. 縮小範圍與具體化

別人批評的時候常常指向不清。在現實中,你彷彿做什麼事他們都要批評(『你就是個大白癡』),
但實際上,他們只是針對一件事情(『你把那輛卡車堵在這裡了』)。


詢問對方的批評是具體針對什麼,不要因為對方沒有明確地指出問題而刺激他們。

「你看上去很生氣。我考慮不周的話能告訴我嗎?」
「我也會犯錯誤。現在你最在意的是哪一件事?」



6. 要求澄清

當你收到間接的或非言語的批評時,詢問對方是合情合理的。
與其根據你猜的意思回應,不如直接詢問,迫使對方對其批評負責。


如果他們說:「證券經紀人都活在錢裡。」你可以回答:「我就是個證券經紀人,我不知道你是什麼意思。」

面對別人的臭臉,你可以說:「我不知道你這個表情是什麼意思。」

如果對方拒絕詳細說明,這也是他們的權力,你不能控制他們的行為,也不能強迫他們敞開胸懷。

至少你已經溝通過了,你不必回應別人不負責任的話。



7. 解釋,但不要找藉口

如果合適的話,你可以簡要地說明從你的角度怎麼看這件事。

「哦,對不起,我沒接到電話——今天我休息。」
「你說得對,我忘記了,星期二我太忙了。」

但是就沒必要再繼續說下去了。

「我知道我忘了在你生日那天給你打電話,但是……發生了……然後……再然後……」

一長串的藉口說明你信心不足,也會使得對方批評你。



8. 不要試圖改變對方,試著感謝

你不能控制別人的想法。就算是錯的,他們也有權這麼想。如果試圖強迫他們改變想法,就等於把主動權交給了對方。

不要無休止地辯護、解釋、爭論直到他們同意你的觀點,他們可能永遠不會同意你的看法。
他們不需要同意你,你也不需要他們的同意,即使在特殊情況下(在工作中)。


即使你沒有要求反饋意見,即使反饋的方式不是很友好,即使你無意按照他們的建議行事,也記得要感謝他們。

感謝他們,讓他們覺得我們聽到了建議,同時也提醒我們小小的反饋不會傷害到自己。



9. 回應對方的風格

對批評給出的方式做出回應。如果對方表現得和善且好意滿滿,我們可以對其風格提出正面的建議。

如果是以有意傷害的方式提出批評,不妨考慮向對方指出,並提出另一種溝通風格。

「謝謝你告訴我。如果你能明確指出是什麼讓你煩惱,我能做出更好的回應。」



10. 請求延長時間

有時候可能不適合當下立刻回應。對方在非常難過的情況下,不管你說什麼都會消極地回應。
你需要仔細思考反饋中包含的事實,需要一段時間來弄清楚該如何回應。如果是這樣,請考慮過幾天再見面,澄清說過的內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