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EVENTS
拉開你與別人段位的,是你的專注力
August 02,2023
拉開你與別人段位的,是你的專注力
健峰管理技術培訓學校 點擊查看原文
文/晨瑤 來源/MBA智庫
不夠專注的努力,只會拉低努力的質量,導致事倍功半;缺乏聚焦的付出,只會把時間投入無效勞動,讓人喪失信心。
1專注地執行工作,進入心流狀態
美國專家赫伯特說過:「資訊消費的是人們的專注力,因此,資訊越多,人們越不專注。」現如今,隨著各種app的使用,層出不窮的資訊把時間分割成碎片化,把人的注意力都盡數搶走。
一旦精力分散,被迫中斷工作任務,工作速度持續下跌,失去對現有情況的掌控,到頭來又要花十幾分鍾,回到最初的狀態。因此,聚焦於當前手頭的工作,儘快進入心流的狀態,是每個人深度工作的前提。
演說家彼得·尚克曼曾經被約過一本書,但因爲各種事情,他一直沒有動筆,臨近截稿期時,遭到出版社的電話催稿。彼得想出一個辦法,他花費2000美金購買一張紐約飛往東京的飛機票,利用這段時間完成書籍一大半的內容。
抵達東京後,他購買一張返程的機票,在飛機上寫完剩下的內容。利用來回三十多個小時,寫完一本書的手稿,可以想像得出,那是怎樣一種高效。
毫無疑問,彼得在飛機上的狀態,正是處於一種心流的狀態。處於心流狀態的人,忽略周圍發生的事情,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甚至忘記任務的困難程度,沉浸在完成目標的過程,工作思路也變得極爲流暢。
一旦感受到專注給自己帶來的價值,一個人將會接收到源源不斷的正向反饋,形成增強迴路,從而獲得成就感和充實感。
建立防干擾模式,遮罩周圍的資訊,再集中全部精力,高效地解決當前工作,直到達成預定的目標。
2專注於單線程工作,精準對焦目標
走進心流狀態,聚焦於執行的任務,一次只完成手頭的一件事,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位斯坦福大學的教授曾做過一項研究。
他讓團隊發放200多份問卷,調查學生同時處理多項事務的情況。教授把這些學生分爲同時處理多項事務的人和不經常處理多項事務的人,並預測:經常同時處理多項事務的人工作效率更高。
可結果超出所有人的預期,那些處理多項事務的人看似各方面都能兼顧,其實每件事做得都很一般。
事實證明,多份工作任務同時切換,其實是在干擾工作思路,讓人顧此失彼,無法輸出高品質的價值,實際在做無用功。
網友沈明說過自己的經歷
沈明是一家公司的項目經理,領導吩咐他爲客戶開發一套遠程數據採集系統,兩個月後交付。當時,他的手邊還有兩個項目在做,原本可以延遲執行領導安排的這個任務,他卻把團隊召集起來,說明項目的分工要求,同時開展三個項目。
可他忽略了一個事實:團隊內的成員還承擔著其他額外工作,做項目的過程中,這些成員需要在其它工作當中來回切換,無法做到高度專注。
一個多月後,跟團隊的各個成員溝通時,沈明發現根本無法交付開發系統這個項目。
很多人在不同任務間進行切換,想要用同一時間段做更多事情,總以爲這能提升效率,縮短完成任務的路徑。
其實,這往往會讓注意力變得稀缺,分配給每項任務的思考空間越發逼仄,完成任務的質量也將大打折扣,甚至會產生各種失誤,捲入效率低下的怪圈,產生自我懷疑的心態。
《認知覺醒》這本書出現過一句話:「真正的行動力高手不是有能耐在同一時間做很多事,而是會想辦法避免同時做很多事的人。」
我們高估自己擁有多任務切換的超能力,卻忽略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高手通常一次只專注一件事,把這件事做到位,而不是在同一段時段,做多而複雜的事情,最終敗給心底的焦慮。
在面對多任務時,不妨列出一份清單,集中處理同一類別、有強關聯性的事項,有序地開展每一批次的工作,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3專注所在領域,打造自身專業優勢
無論是執行一份工作,還是攻克所處領域,學會對著目標持續發力,做到專業的程度,才能在所處行業打造個人稀缺度。
看過設計師戴森發明真空吸塵器的經歷。
戴森用吸塵器打掃衛生時,老款吸塵器極爲笨重,使用時頗爲費力。清理到一半時,灰塵吸不進去,需要頻繁更換一次性的吸塵器袋子,浪費錢財。他從工人鋸木使用氣旋式除塵器收集木屑中得到靈感,開始構思無集塵袋的真空吸塵器。
當時,胡弗牌吸塵器佔據市場,同類競爭者衆多,市場成爲一片紅海,身邊人都勸他別異想天開,但他不爲所動,耗費5年時間,研製過5126個吸塵器原型機,終於把吸塵器改良成雙氣旋真空吸塵器。爲此,他抵押了房子,背負百萬鉅債。
可是由於舊式吸塵器的利潤豐厚,英國廠商並不願意爲新款吸塵器投資,戴森的公司瀕臨破產。為了跳出困局,戴森前往日本推銷這款吸塵器,打開這款吸塵器的銷路,進軍美國市場兩年,爬到美國家用清潔市場前列,超過20%的市場份額。
2005年,吸塵器實現全球銷量第一,打敗老品牌的胡弗吸塵器,戴森也憑藉這個發明,成爲億萬富翁。
常常看到很多人一遇到困難就繞道而行,對領域的認知僅停留在表層,勢必會因爲缺乏深度研究,最後淪爲平庸。
這些人總想用最小的成本,進行大範圍摸索,企圖學會更多內容,其實這只是淺嚐即止,無法將整套知識體系內化於心。
尋找優勢領域,並深耕下去,對所處領域形成深刻的認知,逐漸培養起自己的專業能力,隨著優勢不斷疊加,漸漸地形成鮮明的辨識度,蛻變成所在領域的高手。
作家丹尼爾曾經說過:「缺乏專注的精神,即使立下淩雲壯志,也決不會有所收穫。」
的確,不夠專注的努力,只會拉低努力的質量,導致事倍功半;缺乏聚焦的付出,只會把時間投入無效勞動,讓人喪失信心。從各種資訊洪流中抽離,拋開繁雜的資訊,無幹擾地完成每一件事,就能少做無用功。
執行任務前,注重先後次序,一次只做一件事,分清重點去執行,能夠避免工作精力的過度損耗。
把所有的精力投注在一個領域,打磨自己的專業能力,做到單點極致,以免出現流於表面的結局。
聚焦於本職工作,針對目標全程投入,經過一段滾雪球的階段,將會跟別人拉開段位。
健峰管理技術培訓學校 點擊查看原文
文/晨瑤 來源/MBA智庫
不夠專注的努力,只會拉低努力的質量,導致事倍功半;缺乏聚焦的付出,只會把時間投入無效勞動,讓人喪失信心。
1專注地執行工作,進入心流狀態
美國專家赫伯特說過:「資訊消費的是人們的專注力,因此,資訊越多,人們越不專注。」現如今,隨著各種app的使用,層出不窮的資訊把時間分割成碎片化,把人的注意力都盡數搶走。
一旦精力分散,被迫中斷工作任務,工作速度持續下跌,失去對現有情況的掌控,到頭來又要花十幾分鍾,回到最初的狀態。因此,聚焦於當前手頭的工作,儘快進入心流的狀態,是每個人深度工作的前提。
演說家彼得·尚克曼曾經被約過一本書,但因爲各種事情,他一直沒有動筆,臨近截稿期時,遭到出版社的電話催稿。彼得想出一個辦法,他花費2000美金購買一張紐約飛往東京的飛機票,利用這段時間完成書籍一大半的內容。
抵達東京後,他購買一張返程的機票,在飛機上寫完剩下的內容。利用來回三十多個小時,寫完一本書的手稿,可以想像得出,那是怎樣一種高效。
毫無疑問,彼得在飛機上的狀態,正是處於一種心流的狀態。處於心流狀態的人,忽略周圍發生的事情,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甚至忘記任務的困難程度,沉浸在完成目標的過程,工作思路也變得極爲流暢。
一旦感受到專注給自己帶來的價值,一個人將會接收到源源不斷的正向反饋,形成增強迴路,從而獲得成就感和充實感。
建立防干擾模式,遮罩周圍的資訊,再集中全部精力,高效地解決當前工作,直到達成預定的目標。
2專注於單線程工作,精準對焦目標
走進心流狀態,聚焦於執行的任務,一次只完成手頭的一件事,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位斯坦福大學的教授曾做過一項研究。
他讓團隊發放200多份問卷,調查學生同時處理多項事務的情況。教授把這些學生分爲同時處理多項事務的人和不經常處理多項事務的人,並預測:經常同時處理多項事務的人工作效率更高。
可結果超出所有人的預期,那些處理多項事務的人看似各方面都能兼顧,其實每件事做得都很一般。
事實證明,多份工作任務同時切換,其實是在干擾工作思路,讓人顧此失彼,無法輸出高品質的價值,實際在做無用功。
網友沈明說過自己的經歷
沈明是一家公司的項目經理,領導吩咐他爲客戶開發一套遠程數據採集系統,兩個月後交付。當時,他的手邊還有兩個項目在做,原本可以延遲執行領導安排的這個任務,他卻把團隊召集起來,說明項目的分工要求,同時開展三個項目。
可他忽略了一個事實:團隊內的成員還承擔著其他額外工作,做項目的過程中,這些成員需要在其它工作當中來回切換,無法做到高度專注。
一個多月後,跟團隊的各個成員溝通時,沈明發現根本無法交付開發系統這個項目。
很多人在不同任務間進行切換,想要用同一時間段做更多事情,總以爲這能提升效率,縮短完成任務的路徑。
其實,這往往會讓注意力變得稀缺,分配給每項任務的思考空間越發逼仄,完成任務的質量也將大打折扣,甚至會產生各種失誤,捲入效率低下的怪圈,產生自我懷疑的心態。
《認知覺醒》這本書出現過一句話:「真正的行動力高手不是有能耐在同一時間做很多事,而是會想辦法避免同時做很多事的人。」
我們高估自己擁有多任務切換的超能力,卻忽略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高手通常一次只專注一件事,把這件事做到位,而不是在同一段時段,做多而複雜的事情,最終敗給心底的焦慮。
在面對多任務時,不妨列出一份清單,集中處理同一類別、有強關聯性的事項,有序地開展每一批次的工作,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3專注所在領域,打造自身專業優勢
無論是執行一份工作,還是攻克所處領域,學會對著目標持續發力,做到專業的程度,才能在所處行業打造個人稀缺度。
看過設計師戴森發明真空吸塵器的經歷。
戴森用吸塵器打掃衛生時,老款吸塵器極爲笨重,使用時頗爲費力。清理到一半時,灰塵吸不進去,需要頻繁更換一次性的吸塵器袋子,浪費錢財。他從工人鋸木使用氣旋式除塵器收集木屑中得到靈感,開始構思無集塵袋的真空吸塵器。
當時,胡弗牌吸塵器佔據市場,同類競爭者衆多,市場成爲一片紅海,身邊人都勸他別異想天開,但他不爲所動,耗費5年時間,研製過5126個吸塵器原型機,終於把吸塵器改良成雙氣旋真空吸塵器。爲此,他抵押了房子,背負百萬鉅債。
可是由於舊式吸塵器的利潤豐厚,英國廠商並不願意爲新款吸塵器投資,戴森的公司瀕臨破產。為了跳出困局,戴森前往日本推銷這款吸塵器,打開這款吸塵器的銷路,進軍美國市場兩年,爬到美國家用清潔市場前列,超過20%的市場份額。
2005年,吸塵器實現全球銷量第一,打敗老品牌的胡弗吸塵器,戴森也憑藉這個發明,成爲億萬富翁。
常常看到很多人一遇到困難就繞道而行,對領域的認知僅停留在表層,勢必會因爲缺乏深度研究,最後淪爲平庸。
這些人總想用最小的成本,進行大範圍摸索,企圖學會更多內容,其實這只是淺嚐即止,無法將整套知識體系內化於心。
尋找優勢領域,並深耕下去,對所處領域形成深刻的認知,逐漸培養起自己的專業能力,隨著優勢不斷疊加,漸漸地形成鮮明的辨識度,蛻變成所在領域的高手。
作家丹尼爾曾經說過:「缺乏專注的精神,即使立下淩雲壯志,也決不會有所收穫。」
的確,不夠專注的努力,只會拉低努力的質量,導致事倍功半;缺乏聚焦的付出,只會把時間投入無效勞動,讓人喪失信心。從各種資訊洪流中抽離,拋開繁雜的資訊,無幹擾地完成每一件事,就能少做無用功。
執行任務前,注重先後次序,一次只做一件事,分清重點去執行,能夠避免工作精力的過度損耗。
把所有的精力投注在一個領域,打磨自己的專業能力,做到單點極致,以免出現流於表面的結局。
聚焦於本職工作,針對目標全程投入,經過一段滾雪球的階段,將會跟別人拉開段位。